【緒論】張良挽回韓信?張良救韓信?看透不說破,做到心中有數(shù)“張良挽回韓信”的內(nèi)容如下:
情感目錄一覽:
- 1、張良在韓信死后是如何求得一線生機的?
- 2、張良在劉邦和韓信有矛盾時,是如何緩解二人關(guān)系的?
- 3、韓信被殺,張良為什么坐視不管?
- 4、介紹一下“韓信受辱胯下,張良納履橋端”的故事
- 5、張良為保韓信誘漢高祖寫下赦書稱:“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
張良在韓信死后是如何求得一線生機的?
韓信
公元前196年,史上第一位皇后呂雉與蕭何設(shè)計,將韓信騙至長樂宮將其殺害,并誅其三族。韓信死時才35歲,正值一生中更年富力強的年紀(jì),而在他遇害時,同為"漢初三杰"的張良并沒有出手相救,而是無動于衷,這是為何?
"要挾"之舉埋下君臣決裂的伏筆
事實上,張良之所以不救韓信,主要原因是他救不了,就算他有這個心思,也是螳臂擋車,因為在劉邦和呂后的心里,韓信的結(jié)局早就被決定好了,有且只有一個,就是必死無疑。
韓信之所以必死無疑,究其根本其實就是因為他太牛了,已經(jīng)嚴(yán)重威脅到劉氏的江山和呂后的地位。韓信在跟隨劉邦征戰(zhàn)四方時,功勛顯著,擒魏破趙、踏齊滅楚,可以說在漢朝的建立過程中,過半的功勞都是韓信立下的。任何一個朝代倘若擁有這樣的功臣,都會是皇室的榮幸,但同樣,也是懸在皇帝心口上的一把利刃。
漢初三杰
誠然,韓信是有巨大的野心的,但這份野心未必是想取代劉邦,自立為帝。因為早在漢朝建立之前,韓信就曾向劉邦提出過將天下分封給各個大功之臣的建議,從這里可以看出,韓信是想掌權(quán)的,他想做一個坐擁封地和爵位的異姓王。
這一點在日后楚漢決戰(zhàn)之時,韓信要求劉邦封自己為齊王便可以證實。時值劉邦要與項羽決一死戰(zhàn),而劉邦要想贏,韓信是絕對不能不來的。
此時韓信身在齊國平定叛亂,面對火急火燎的劉邦,他提出了封自己為齊王的要求,迫于形勢,劉邦無奈答應(yīng)了,也正是此舉為日后的君臣決裂埋下了禍根。
西漢初年七個異姓王勢力范圍
皇權(quán)之下的犧牲品
但真正置韓信于死地的是他自身的性格和劉邦的帝王心術(shù)。劉邦建漢稱帝后,韓信作為功高震主的開國功臣,自然而然的也就對他產(chǎn)生了猜疑,更多的則是忌憚。
劉邦之所以忌憚一是因為韓信不僅能打,還很年輕。在多年的征戰(zhàn)中,韓信的英勇奮戰(zhàn)出生入死劉邦都看在眼里,尤其是在項羽死后,當(dāng)世再無人能夠在軍事上與韓信掰手腕。可以想到,在劉邦百年后,若韓信起兵造反,那漢室會很可能不復(fù)存在,別的將領(lǐng)諸如彭越英布之流,若跟韓信對上,結(jié)局只有倆字——白給。
另外,劉邦在建立漢朝時已年過半百,其他諸如蕭何、曹參之輩更是已經(jīng)年過花甲,而此時的韓信,才剛剛30歲,正直血氣方剛,這么年輕的一位開國功臣,想必是個皇帝都不會安心吧。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后呂雉
偏偏韓信是一個不懂收斂的人,與其說不懂,不如說是不會。其實想想也不難理解,自從項羽死后,當(dāng)世已無人能與韓信在領(lǐng)兵打仗上一較高下,再加上曾經(jīng)有過"胯下之辱"的恥辱,功成名就的韓信自然就心高氣盛。
雖然韓信更后是死于呂后之手,但殺這樣的一個人怎么會沒有劉邦的默許?何況在呂后心中,韓信這個人勢必不能在劉邦死后為自己所用,嚴(yán)重阻礙了她想獨攬大權(quán)的計劃,況且她的兒子,即太子劉盈過于軟弱,手無縛雞之力,以至于劉邦想用"不類我"為由廢除太子,而她本身一介女流也不可能與韓信爭鋒,所以只能先下手為強,以絕后患。
必死之局,足智多謀的張良也無可奈何
韓信的鋒芒太過鋒利,鋒利到足以刺穿剛剛建立的漢室皇權(quán),這決定了韓信是必死無疑的,也決定了他遇害時,張良是勢必救不了他的。就算真的救下來了,也只能救一時而救不了一世,韓信更終的結(jié)局并不會因此改變,張良也會因此徹底得罪呂后,搭救不成,說不定還會把自己的命也搭進去。
蕭何月下追韓信
值得注意的是,張良和韓信雖然同在劉邦麾下效力,但兩人的交情并不深。他們之間的接觸更多是出于工作需要,如和韓信共同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之類,除此之外并沒有多深的交情。況且,就連和韓信交情匪淺的蕭何都親自參與殺害韓信一事,他這個局外之人好像并沒有什么非救韓信不可的理由吧?
此外,在張良看來,韓信也不值得他去救。眾所周知,張良是一個足智多謀、深謀遠慮的人,面對樹大招風(fēng)不會收斂的韓信,飽經(jīng)風(fēng)雨的張良難道看不出劉邦呂后的心思嗎?不會的,所以,縱使韓信功勛顯著,但他張揚的性格和尖銳的鋒芒讓張良在心里對他的結(jié)局早有了判斷,自然在韓信將死之際也就不會出言相救。
所以,張良對于韓信的死,更多的是一種對英雄落幕的憐憫和感慨,除此之外并無他處。
西楚霸王項羽
韓信孤家寡人無人能救
張良救不了韓信,那么有沒有人能夠救下韓信?很遺憾,答案是沒有。韓信未發(fā)跡還在淮陰時,便窮困落魄、孤身一人,投靠項羽時,由于曾經(jīng)受過"胯下之辱",所以沒有一個人看得起他。后來他投奔劉邦時,韓信也是孤身一人,在軍中也沒有發(fā)展自己的嫡系勢力。
也就是說,韓信沒有朋友,至少在精神層面上是的。這樣的人,哪怕有一些好友,那這些"朋友"也是有具有強烈目的性的,陳平正是如此,他曾救過韓信,不是因為他和韓信關(guān)系多么鐵,而是出于一種賭博心理,把他的資本押在韓信身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的人,又怎能指望?
退隱江湖換得一線生機
韓信死了,更高興的莫過于呂后了,因為她已經(jīng)掃清了掌權(quán)路上更大的障礙,而劉邦此時已經(jīng)身患重病,也沒多少日子了。與韓信相比,張良雖然沒有那么耀眼的軍功,但作為劉邦的謀士,同樣為漢室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朝廷中聲名赫赫,但與韓信更后慘死的下場不同,張良更后是病逝的,落得一個善終。
呂后沒對張良動手,是因為在劉邦想將她的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廢掉時,正是張良為她出謀劃策,才使劉邦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張良就此贏得了呂后的好感,再加上他是個文臣,手中沒有軍權(quán),對呂后,對劉氏江山造不成什么威脅,所以便活了下來。
西漢孝惠皇帝劉盈
日后劉邦對手握重兵的七個異姓王來了一次大清算,沒有對張良、蕭何這些文臣動刀,更說明了在劉邦心中,只有那些掌管兵權(quán)的開國功臣、異姓王才是漢室真正的威脅。
張良在晚年時選擇隱居不問朝政也是世人普遍認為他能善終的更大原因,但這真的是張良的本心嗎?他的祖父和父親共輔佐過五代韓國君主,官任宰相大權(quán)在握,身為名門之后的張良難道不想續(xù)寫榮耀?
張良在劉邦和韓信有矛盾時,是如何緩解二人關(guān)系的?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在垓下展開了一場決定命運的大戰(zhàn),更終項羽戰(zhàn)敗帶著數(shù)百人突圍至烏江自刎而死,至此西楚霸王項羽的時代結(jié)束了,環(huán)顧宇內(nèi),再也無人可與劉邦為帝。滅掉項羽后,各路諸侯和將領(lǐng)紛紛勸進,擁戴劉邦稱帝,建立大漢帝國。
劉邦至自公元前209年起兵,前后八年時間就成了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布衣皇帝。而劉邦成功的更大原因還是他手底下有一大批誓死追隨他的文臣武將,為了感謝天下諸侯和一些功臣宿將,劉邦稱帝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論功行賞,給他們一個名分。
不過,劉邦的分封是分幾次進行的,第一批次大約二十多人首先被封王、封侯。蕭何、韓信、張良等功勞更大的人都位列其中,張良雖然從未領(lǐng)兵攻城略地,但劉邦素來視他為軍師,給予他的封賜更厚,并且讓他自己在富庶的齊國挑選時三萬戶為食邑。
要知道,蕭何是西漢開國第一侯,他的食邑不過也是萬戶。而張良畢竟不是沛縣嫡系,而是半路空降,雖然在劉邦建功立業(yè)的過程中出謀劃策,但這樣的封賜實在是過于豐厚了。幸好,張良是個極有智慧的人,也深知劉邦的內(nèi)心。如果接受劉邦的建議,在齊國自選三萬戶,那么無疑將成眾矢之的,不會落得好結(jié)果。
因此,張良堅持不受,而劉邦巴不得所有的功臣都像張良那樣推辭,道理再簡單不過,江山說到底是老劉家的,地盤能少分外人那更好不過。于是順?biāo)浦郏鈴埩紴榱艉?,讓他和蕭何一起受封?/p>
頭一次,不知是劉邦沒有想好還是別有用心,受封的功臣只有二十余人。這顯然太過小氣,遠遠不能滿足那些追隨他百戰(zhàn)余生的功臣宿將們,也達不到論功行賞的目的,甚至還會因分封不均引發(fā)事變。畢竟人都不是圣賢,將腦袋別在褲腰帶,整天過著刀口上舔血的軍旅生涯,到了更后誰不想跟著沾點光,弄個一官半職。
起初,這些功臣宿將們還算老實,不過是背地里爭功,希望能引起劉邦的注意??蓜钸t遲不見動靜,大家的情緒逐漸低落,事態(tài)也朝著不利的方向發(fā)展。這時,只有張良看在眼里,憂在心中,在他看來,分封功臣確實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誰的功勞大一兩句話也誰不清楚,而要想核定所有人的功勞又是一件費時費力的活兒。
不過張良認為,分封難度雖高卻也不能久拖不決,說什么也要讓大家心里有數(shù),凡是有功的早晚都有名分??墒菑埩歼@份心思劉邦不清楚,而作為臣子也不好去評判他人的功勞大小。于是,左思右想,張良決定再出奇謀,讓劉邦主動表態(tài)。
有一天,劉邦召來張良商議國事,卻突然發(fā)現(xiàn)有很多人坐在地上竊竊私語,劉邦心生疑問便詢問張良他們在做什么。只見張良心平氣和,一臉無事地對劉邦說:"這事還用問我?難道陛下不知道他們正在商議謀反嗎?"劉邦大吃一驚,如今天下初定,已無戰(zhàn)事,誰還要造反呢?
張良這才慢慢地和劉邦拉起話茬,說這些人不是救過陛下的命,就是在戰(zhàn)場上殺敵立過大功的人,如今您成了天子,而他們卻一無所獲。盡管他們也知道陛下早晚會論功行賞,可畢竟僧多粥少,陛下不可能將天下全部分給功臣,所以他們中有很多人擔(dān)心得不到封賞,而且還會借這以前的錯誤誅殺他們,所以只能選擇造反這條路了。
劉邦聽張良這么一說,才覺得事態(tài)嚴(yán)重,可畢竟有功之人太多,不可能一下子滿足大家的愿望。于是劉邦詢問張良有何計策。張良說這個也好辦,只要陛下將眾人認為有大過失的人封為侯,那么就能解決這個難題。這對于劉邦來說再好辦不過,都不用細想,眼前就有一個,那就是幾次讓他恨之入骨的雍齒。只要將他封為侯,大家就沒有理由不相信自己不會受封。
誰這么大膽?敢把李鴻章的嫡系被虐,堂侄被殺,大舅哥被整慘!隨即,劉邦下令封雍齒為什方侯,消息傳到眾人耳中時,大家這才放下心來。連雍齒那樣受陛下痛恨的人都能封侯,以他們的功勞就更不用說了。一場因爭功、分封而引起風(fēng)波,在張良的謀劃下,就這樣煙消云散了。
韓信被殺,張良為什么坐視不管?
韓信被呂后捕殺,張良坐視不管就是對自己更大的保護。難不成他能站出來為韓信報仇?大家都是歷史書上大書特書的聰明人,做事得考慮自己能得到啥,張良出來幫助韓信圖啥?為了得到全家掉腦袋套餐?還是被韓信封為萬戶侯?要說封侯,張良已經(jīng)是萬戶侯啦。從來都是專升本,沒聽說有人愿意本降專??偛恢劣陧n信造反成功當(dāng)了皇帝提拔張良當(dāng)太子吧?要說韓信被殺之后張良再去替韓信說話,那不是上趕著讓劉邦感受什么叫雙喜臨門嗎?
張良在劉邦打敗項羽一統(tǒng)天下之后就功成身退了,雖然他沒有徹底躲起來,但是表現(xiàn)出來的姿態(tài)告訴所有人他對世俗的事情沒興趣,大家不要去打擾他。張良先是推掉了三萬戶的食邑,再打感情牌要求食邑留縣,以示忠心不忘本;除了劉邦遇到難題的時候出出主意外,基本上借著體弱多病的緣由,常年在家辟谷修道,以示無野心,對權(quán)力不感興趣。如果當(dāng)時有記者問張良如何看待韓信被殺,我估計張良的回答是我沒看,我當(dāng)時不在場。
劉邦坐江山之后就基本上沒有張良的戲份了,所以我們這里也沒必要細說張良的故事,我們來細細聊聊韓信,這位世間罕有的真戰(zhàn)神。
韓信為什么不能留
劉邦在公元前202年打敗項羽建立漢朝的時候已經(jīng)54歲了,劉邦只比秦始皇小三歲,蕭何53歲,盧綰54歲,樊噲等沛縣老兄弟們也都40多歲了,項羽的年齡永遠定格在30歲,這一年的韓信29歲,劉邦的兒子劉盈后來的漢惠帝當(dāng)時的太子這一年8歲。七年后的公元前195年,劉邦死了。在劉邦死的前一年,呂后把時年36歲的韓信殺了。我把這么多人的年齡列出來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如果不殺韓信,劉邦死后誰能鎮(zhèn)得住韓信?沛縣老兄弟們歲數(shù)也大了,另外沛縣老兄弟們的忠誠度也不見得靠譜。韓信的年齡優(yōu)勢太大了,歲數(shù)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差的劉邦實在難以對韓信放心。
為什么說沛縣老兄弟未必靠得住,我們先來看看劉邦的沛縣老兄弟都有哪些人,有蕭何、夏侯嬰、周勃、曹參、樊噲、盧綰。蕭何跟韓信那是老熟人啦,當(dāng)初就是蕭何替韓信摁得燈轉(zhuǎn)的身,蕭何先生堪稱韓信的導(dǎo)師;夏侯嬰是個忠厚的人,可惜他只是個司機,沒有統(tǒng)兵打仗的能力;周勃的能力不錯,他后來為漢家王朝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鏟除諸呂后讓誰來當(dāng)皇帝,周勃是有私心的;曹參的能力不錯,但是遠不如韓信,而且曹參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歸韓信統(tǒng)制,韓信用兵如神絕對是令曹參佩服的;樊噲是劉邦的連襟,呂后的妹夫,樊噲從來沒有跟韓信有過從屬關(guān)系,但是韓信去樊噲家做客,樊噲都對韓信行跪拜禮恭迎恭送,并且和韓信說話都是稱臣并尊稱韓信為大王,韓信的威望有多高可想而知;至于盧綰,他后來也被判劉邦跑到匈奴了。
韓信在軍中有著絕對高的威望,在每一個大漢將士的眼里,韓信是一個神。再加上又比其他大人物們都年輕很多,這樣的人一天不除劉邦和呂后就一天不得安寧。打盹的老虎也是老虎,誰也不敢保證老虎醒來會不會咬人。關(guān)在籠子里的老虎遠沒有死老虎讓人安心。為了劉氏的大漢江山,兵仙韓信必須死。
韓信造反有沒有成功的可能
有人說韓信沒有造反的可能,因為韓信要是想造反肯定趁自己手里有兵的時候就造反了,為什么還要等到手里沒有一兵一卒在長安過得像軟禁一樣才造反呢。四百多年后的高平陵事變,司馬懿用行動告訴世人,造反不一定非得率領(lǐng)千軍萬馬才能干成。利用平時積累的威望和人脈在更快時間內(nèi)控制都城,掌控權(quán)力中樞也可以成功變換大王旗。
我個人認為韓信大概率是真的造反了。劉邦拖著虛弱的身子御駕親征去平定造反的陳豨,按照司馬遷的《史記》所說,陳豨去帶兵之前單獨拜見過韓信,而韓信跟他約好了起兵造反之后韓信在宮里響應(yīng)。韓信的計劃是陳豨起兵造反,韓信帶著門客把牢里面的犯人放出來作為自己的人馬,攻下武庫拿上兵器和盔甲把手下人馬全副武裝起來再去控制住司馬門。
當(dāng)時陳豨造反,劉邦御駕親征的時候韓信裝病沒有跟著去,整個大漢更有威望的劉邦不在宮里,用兵如神又有超高威望的韓信只要控制住司馬門,事情就成功了一大半,為什么控制司馬門這么重要呢?因為司馬門里面是皇城,只要控制住了司馬門外邊的人就進不去,沒有宮里的命令城外的軍隊擅自進入司馬門就是死罪。你可能要說城內(nèi)有禁軍,是的城內(nèi)的確有禁軍,但是大部分禁軍是沒有武器的,武器都在武庫,沒有命令擅自打開武庫是死罪。
帶著親信獲得一定數(shù)量的人口組成軍隊,拿下武庫,占領(lǐng)司馬門,再把呂后和太子控制住,之后以呂后和太子的名義對外發(fā)布信息。當(dāng)時幾乎所有級別較高的武將家屬都在長安,韓信不怕沒有武將加入他。對于很多文官武將而言,誰當(dāng)皇帝不重要,反正他們要當(dāng)身份顯貴的封侯將相。
韓信若是在長安城內(nèi)造反確實有成功的可能性,只是這個可能性有多高我們不得而知,畢竟劉邦當(dāng)時沒有死。造反這項高風(fēng)險高回報活動,從來都沒有提前彩排,除了主謀之外其他人都是臨時參演,成不成就這一次。韓信的臨場發(fā)揮能力從來都很強,相信他具備控制皇城的能力,可是外線的陳豨能否撐得久并且搞掉劉邦就不好說了。
可是還沒等韓信這位導(dǎo)演兼編劇開始表演,劇本就泄露了。那位當(dāng)初舉薦他的蕭何又一次約他,只是那次是登臺表演,而這次是謝幕。
蕭何為什么要出賣韓信
韓信還處在密謀造反的階段就因為得罪了一個門客,從而導(dǎo)致計劃泄露,而韓信自己還不知道事情敗露。呂后得知韓信密謀造反的計劃后頓時慌了神。因為呂后知道沒有劉邦的長安城里就數(shù)韓信威望更高能力更強,關(guān)鍵是韓信的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以及韓信的個人能力不需要懷疑。于是呂后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召蕭何進宮。
呂后把蕭何召進宮里有兩個作用,一是避免蕭何跟韓信勾結(jié),二是讓蕭何這位大聰明給她出主意。呂后的手腕從這里就能看出來,這個女人不尋常。
這時候留給蕭何的機會不多了,只能在韓信和劉邦中二選一。如果選擇幫助韓信收拾呂后,蕭何將獲得當(dāng)場去世的禮包,之后還會追加滅三族的豪華大禮包。這時候不論蕭何內(nèi)心對劉邦對呂后的忠誠度是多少,他都沒得選,他只能選擇配合呂后讓好朋友韓信謝幕。公元前196年的冬天,一代英豪,漢初三杰之一的韓信無聲隕落,之后被誅殺三族。他身上很多傳奇故事和他的族人隨著那個冬天的雪一起被掩埋,歷史的車輪在此重重碾過急速向前奔騰,前方還有更多英雄的故事要上演。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介紹一下“韓信受辱胯下,張良納履橋端”的故事
1、韓信受辱胯下
韓信在投奔劉邦之前非常潦倒,不愿種田,又沒有人推薦他做官,自己學(xué)做生意又以虧本告終,因此常常是寄人籬下,甚至乞討為生。有一天他身配長劍來到一個集市,突然有一群青年攔阻了他的去路,其中一人對韓信說:“我看你長得人高馬大,還佩戴長劍,好像是個英雄好漢,其實你只是一個膽小鬼而已?!?/p>
眾人聽了哈哈大笑,那人更加來勁了,纏住韓信不讓他走,還堅持說:“你相信不相信我說的話?不相信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能殺了誰,如果你膽小不想和我比武又不想死,就從我褲檔下爬過去。”
韓信注視著那人,心想,我要殺了他,簡直易如反掌,但是殺這樣一個無賴不但不能證明我的才能,反而有損我的清白,而且一旦殺了他,他的同伙肯定要纏住我不放,萬一再被官府抓起來,那么這一輩子就完了,我不能和他一般見識,和他斗這口氣。
想到這里,就伏下身從那人褲檔下爬過去了。集市上的人都哄堂大笑,以為韓信真的是因為膽怯才爬過去的。
2、張良納履橋端
張良隱藏于下邳(今江蘇省睢寧北)時,有一天在下邳一座橋上遇一皓首老人,登橋時一只鞋墜落橋下,他便沖張良說:“小子,去把我的鞋撿來!”張良一聽,不由想動怒,可仔細一瞧,這老人有七八十歲的高齡,便心生憐憫,下橋把老人的鞋撿起。
老人又曉起腳,對張良說:“給我穿上?!睆埩枷胨餍院萌俗龅降?,便屈腿幫老人把鞋穿上。張良以禮待人,贏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
又經(jīng)過幾番考驗,這位老人交給張良一本書,囑咐道:“你讀透此書,將來可為帝王之師!”說完飄然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隱身巖穴的高士黃石公,此書便是《太公兵法》,張良勤讀不綴,果然成為奇才謀士,輔佐劉邦奪得了天下。
擴展資料
清代孫奇逢的《孝友堂家訓(xùn)》
節(jié)選原文:
與人相與,須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為人所容。顏子犯而不校,孟子三自反,此心翕聚處,不肯少動,方是真能有容。一言不如意,一事少拂心,即以聲色相加,此匹夫而未嘗讀書者也。韓信受辱胯下,張良納履橋端,此是英雄人以忍辱濟事。靜修之言曰:誤人更是婁師德,何不春生未唾前?學(xué)人當(dāng)進此一步。
譯文:
與人相處,必須有由我來容忍別人的想法,不必苛求被別人所容忍。顏回被別人侵犯而不計較,孟子每天數(shù)次自我反省,這種心思集中不輕易波動,才真正能夠有容人之心。一句話不如自己的意,一件事稍微不順自己的心,就對人施以嚴(yán)厲的聲調(diào)、臉色,這是沒有涵養(yǎng)、沒有讀過書的人。
韓信能忍受從別人胯下鉆過去的恥辱,張良能在橋頭為人穿鞋,這是英雄之人用忍受恥辱來求得事業(yè)成功。劉因說過:更誤人的是婁師德,為什么不教人在別人沒有撕破臉皮之前就與人交好呢?讀書人應(yīng)當(dāng)在這個問題上做得更好些。
與人相處是一門學(xué)問。孫奇逢認為關(guān)鍵在于要“以我容人”,而不在乎“為人所容”,為此他列舉了顏子、孟子、韓信、張良之類的賢人、英雄以證明自己的觀點。排除其與世不爭的消極因素來看,其嚴(yán)于律己的一面是十分可貴的。
朋友間、親友間、兄弟姊妹間、父子間若要相敬如賓,友好團結(jié),必須以“我應(yīng)當(dāng)容人”來嚴(yán)于責(zé)己,若無自我批評,有了矛盾都把責(zé)任推給對方,則“友好團結(jié)”必蕩然無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韓信胯下之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良納履
張良為保韓信誘漢高祖寫下赦書稱:“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
先上結(jié)論,這題目個人認為有些扯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所謂的見天不殺,這種觀點并不見于正統(tǒng)史書,而是來自隋唐時期的歷史演義或者明清時代的小說家言。
再說,這說法是比較荒謬的,眾所周知,如果劉邦真的給韓信有這么一道命令,難道劉邦想殺韓信的時候?他會顧及到自己曾經(jīng)下的這道命令嗎?完全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因為這個命令是他自己下的,他理所應(yīng)當(dāng),有足夠的權(quán)力將這條命令取消,就如同QQ群里面的管理員與群主之間的關(guān)系,群主,給予一個成員管理員的權(quán)限,但群主依舊有取消這個管理員管理員的權(quán)限。
而且還有一點,操作這件事情的是呂后,這一點毫無疑問,那么呂后作為劉邦的妻子會顧及到這到所謂的保密條約嗎?當(dāng)然不可能會顧及到,如果真的會顧及到,那么也不會出現(xiàn),后來劉邦想要廢太子而做不到的事情了。
歷史上所謂的君王的承諾,往往都是更不可靠的,這種所謂保你不死,所謂的丹書鐵券,所謂的免死金牌,都是紙糊的,沒有任何使用價值,因為他的操作者是君王,君王說它有效,它就有效, 君王或者君王的代表,如果說他無效,那么它就一點效果都不會有。
那么正統(tǒng)史書上真實的情況 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事實上,早在當(dāng)年楚漢爭霸過程中,劉邦就對韓信起了殺心,有人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因為這不符合常理啊,明明韓信在劉邦手里,在楚漢爭霸時期得到了無與倫比的重用,怎么現(xiàn)在又在說劉邦早就對韓信起了殺心了?
那么,這里就要給大家講解一下當(dāng)年的具體情況了,在當(dāng)年楚漢爭霸的過程當(dāng)中發(fā)生了這么一件事情,這件事情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事實上卻是一件可以動搖整個歷史進程的大事,當(dāng)時韓信被拜為大將軍之后,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劉邦對他自然是非常滿意的,而項羽自然是非常頭疼的,韓信在攻下齊國之后,派人送信給與項羽對峙的劉邦,當(dāng)時的劉邦已經(jīng)在緊急召喚他趕快前來支援了,他卻不慌不忙的像劉邦討封賞,什么樣的封賞呢?
他居然要整個齊國,要劉邦給他封一個代理齊王,劉邦知道后非常的憤怒,幾乎就要立刻加以拒絕,并且喝斥,關(guān)鍵時刻,劉邦的謀士張良蕭何趕快勸說他,讓他衡量好三方實力,劉邦更大的優(yōu)點便是知人善任,且能夠虛心接納一些合理的意見,所以劉邦很快調(diào)整了自己的警句,假裝大方的大手一揮,說了一句:大丈夫要封王就封真正的王,你小子看不起我嗎?做什么代理的齊王呢?就封你為真正的齊王!在軍事上可以說天縱之才,而在政治上極端幼稚的韓信大為感動,進而賣力的進攻項羽。
劉邦的軍事才能遠遠比不上韓信,三番四次的被項羽率領(lǐng)大軍打到崩盤,更慘的一次直接被項羽打到幾乎沒有任何軍隊了,劉邦想了一個什么辦法?他直接假扮使者混進韓信的軍營,直接將韓信的軍隊一把奪走。
此后隨著項羽敗亡,韓信的軍權(quán)逐步被劉邦瓦解,不給韓信一點組建自己班子的機會,劉邦后來聽說韓信正在謀劃謀反,于是詐稱游云夢澤,結(jié)果卻再次混進了韓信軍中,將韓信給綁到了京城,降為淮陰侯,這當(dāng)中流露出來的殺意難道還不夠強烈嗎?劉邦真不是那種坦坦蕩蕩的真君子,當(dāng)時不和韓信計較,等到天下安定之后,在慢慢算總賬而已,更后在正史上,劉邦平定叛亂回京之后聽說呂后把韓信搞死了,態(tài)度也是“且喜且憐”,不曾對殺害韓信的呂后做出任何像樣的處罰——難怪韓信死前大喊“悔不聽蒯通之計“!
【總結(jié)】張良挽回韓信?張良救韓信?的問題已經(jīng)有了答案,更多關(guān)于“張良救韓信”關(guān)注映森:http://m.horslemonde.com/